結直腸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居第3位,死亡率居第5位(2017年《中國大腸癌流行病學及預防和篩查白皮書》)。
眾所周知,早期結直腸癌的內鏡下根治性切除率可高達96.8%,早期癌的5年生存率超過90.0%,而轉移性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14.0%[1],因此,通過篩查早期發現并切除結直腸息肉、腺瘤,防止疾病進展、惡化,可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。
結直腸癌分為IV期,Ⅰ、Ⅱ、Ⅲ、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別約為90%、70%、50%、10%。即使診斷時已經為III期,仍有相當大的機會可治愈??梢?,結直腸癌是具有可防可控性,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至關重要。
結直腸癌是適合早期篩查、可防可治的第一癌。
定量免疫便潛血已被證明對結直腸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。在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取代gFOBT用于結直腸癌篩查[2]。

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方法
1
電子腸鏡
結直腸癌篩查的“金標準”。不適用于大規模人群普篩。
大多數受檢者在腸道清潔及侵入性檢查過程中均有不良體驗。技術要求高,操作復雜,費用較高,總體依從性較差。
2
基因檢測
是準確性高、無飲食限制、樣本保存時間長,檢查成本較高。相關臨床研究尚在基礎階段,敏感性與特異性評價上仍缺乏循證學證據。
3
免疫法便潛血檢查(定性FIT)
是經典的結直腸癌普查方法。傳統的方法樣本保存時間短,不衛生,易感染,存在鉤狀效應,無法定量,只能給出定性結果,采用單克隆抗體,對變性目標抗原的檢出率低,抗干擾能力弱。
4
免疫法便潛血檢查(定量FIT)
糞便免疫化學試驗(FIT)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重要組成部分,能明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及病死率[3?5]。適用于大樣本量的人群普查。
定量免疫便潛血通過全自動便潛血分析儀,采用免疫比濁法定量檢測糞便潛血,避免了手工加樣,人工判讀結果的主觀差異,實現了便潛血檢測的標準化與規范化,且操作簡便,可批量檢測。
免疫法便潛血檢查(定量FIT)陽性閾值:100ng/ml。
結果解讀
1.檢測結果:0ng/ml正常。表示,腸道中沒有出血現象。
2.檢測數值:1-80ng/ml。建議,腸道疾病的風險較低。不需要做腸鏡。
若腸道微量出血的,建議每年做一次定量FIT檢查,持續的監測腸道情況。若有持續升高的情況或檢測結果是陽性,建議做腸鏡。
3.檢測數值:81-100ng/ml。建議,每年做一次定量FIT。屬于接近高風險人群范疇。
若屬于腸癌高風險人群(年齡,排便習慣,家族病史等),至少建議做一次定量FIT或推薦做腸鏡。若第二次定量FIT為陽性,建議行腸鏡檢測;若第二次定量FIT為陰性,至少建議每年做一次定量FIT,持續監測。
4.檢測數值:101-1000ng/ml。建議,做腸鏡檢查。
80%左右的可能患有腸道疾病。研究表明,數值的大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。目前的檢測結果表明其患有腸道疾?。ㄏ⑷?、腺瘤、甚至是腸癌)的風險比較高,腸癌的概率為4%左右。
5.檢測數值:1001-2000ng/ml。建議,做腸鏡進一步檢查。
80%左右的人群可能患有腸道疾病。研究表明,數值越大越可能患有嚴重疾病,數值大于1000ng/ml的人群患進展期癌的可能性要大于數值小的陽性人群,說明患有重大疾病風險較高,不是一定就患有重大疾病。
6.檢測數值:>2000ng/ml建議,做腸鏡進一步確診。
研究表明,檢測數值的大小與癌癥發病程度、腫瘤大小呈現正相關的關系,數值越大越可能患有嚴重疾病,數值大于2000ng/ml的人群罹患進展期癌癥的可能性要大于數值小的陽性人群,說明患有重大疾病的風險較高。
溫馨提示
1.定量FIT陽性,腸鏡未見明顯異常。
可能的原因:a.FIT是篩查試驗,評估患有腸道疾病的風險。陽性也只是說明大概率有患病,但不是100%是有問題。定量FIT檢測陽性中,疾病的檢出率達到了80%,有部分陽性人群腸鏡檢測結果是無異常。b.腸鏡的準確性不是100%,存在一定的漏診率。FIT對于上消化道(胃、小腸)的部分出血也會有低概率的檢出,還有一些生理性因素及用藥的因素,都會導致假陽性。個體差異性,正常個體腸道出血量高于cut-off值的情況。
2.定量FIT陰性,腸鏡發現腸道異常。
可能的原因:a.出血量。項目檢測的是糞便中的出血量。不管是腺瘤,息肉還是癌癥,只有出血或者達到一定的出血量,才能檢查出定量FIT陽性。一般而言,腺瘤、息肉在1cm以上容易出血,息肉在1cm以下,不容易出血甚至沒有出血。腸道疾病出血是間接性的,不是連續性的??赡懿杀闱『檬悄c道疾病部位未出血時。b.采便不規范。在糞便表面多處刮取,有可能沒有取到出血點,導致結果有誤。c.篩查試驗。評估患腸道疾病的風險。陰性,表示腸道疾病低風險,是概率上講沒有疾病,不是表示100%的沒有腸道疾病。
參考文獻
[1] Siegel RL, Miller KD, Jemal A.Cancer statistics, 2019[J]. CA Cancer J Clin, 2019,69(1):7?34. DOI: 10.3322/caac.21551.
[2]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,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業委員會.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(2014,北 京) [J]. 中 華 醫 學 雜 志 , 2015, 95(28): 2235?2252. DOI:10.3760/cma.j.issn.0376?2491.2015.28.002.
[3] Hewitson P, Glasziou P, Watson E, etal.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of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using the fecaloccult blood test (hemoccult): an update[J]. Am J Gastroenterol, 2008,103(6):1541?1549. DOI: 10.1111/j.1572?0241.2008.01875.x.
[4] Scholefield JH, Moss SM, Mangham CM,et al. Nottingham trial of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: a20?year follow?up[J]. Gut, 2012, 61(7): 1036?1040. DOI:10.1136/gutjnl?2011?300774.
[5] Shaukat A, Mongin SJ, Geisser MS, etal. Long?term mortality after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[J]. N Engl JMed, 2013,369(12):1106?1114. DOI: 10.1056/NEJMoa1300720.